快要变成“年更新”的博客—乒乓的快乐

又快一年过去了,似乎每次文章的开头都是这句话。不过这确实是是实话。最近一年我在干什么呢?除了工作之外,这一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乒乓。

通过一年的“烧教练”,自己的球技有了很大的提升,正手弧圈,质量高了许多,也稳定了许多,成了自己的强项。反手横拉下旋也开始有模有样,并逐渐敢于在比赛中使用。但是通过比赛,特别是院里的比赛使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技术不错,线路单一,打比赛应变能力一般。自己经过痛定思痛的反思总结之后,决定我要赛练结合,不能直走只练球不打比赛的路子了。相信经过一年的训练,明年又会是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自己随着球龄的增长,对乒乓的理解也在逐渐的加深。乒乓不单单是练球,更是练心。因为它考验的太综合了,球技,心理,对对手的研究等等等等。而我需要提高的不单单是球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稳定自己的心态,使用合适的技术。我想任何工作都是这样,规划亦是如此,如何快速找到主要矛盾,静下心来解决,更重要。附上自己这几天的练球心得,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

又一年,记录

2020年不知不觉到了11月份了,总得记录点什么。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一年吧。

上半年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应该是“在运动中成长”。因为疫情让自己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活不止有工作,还有健康,还有家庭。自己从4月份开始打乒乓运动健身,一直持续到现在。运动成就就是减肥10斤,心态变好。去年体健的那些毛病,大多没有了。

下边年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在项目中历练”。前两年觉项目就是那样自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出色的完成任务了。现在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在实际中有好多东西不是新技术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逐步成长着。

明年很快就要到了,对自己也有一个小的期望吧。工作上研究大数据在社区层面的应用,试着用传感器和物联网相互结合,做出微观层面的成果。身体上继续减肥10斤。家人健康。继续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我的乒乓之路–记忆那些我的球友们

现在乒乓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现在回忆下到目前为止,我打乒乓球的几个阶段吧。

1、初识乒乓球。第一次接触乒乓球大概是我二三年级时,那时回老家过年,姥爷家旁边就是一所小学,五姨夫领着我在学校玩耍,看到有小孩在打一种在案子上蹦来蹦去的球,案子中间还架着一排砖头(现在知道那是用来代替球网的)。我问他那是什么,他回答乒乓球。随后,他耐心的给我讲解了如何发球,如何接球的规则。我俩便在球台边不亦乐乎的玩了一下午。回家后我就跟爸妈嚷嚷着要球拍。爸爸给了我一支团委发的红双喜单面正胶球拍,从此,我便走上了我的“乒乓之路”。

2、简单打球。有了我的球拍之后,回家后我便开始和院里的邻居小朋友林森,郝春全、丁海波一起玩。大家都不怎么会,大家都是把球往墙上打,比谁打的次数多。那是林森说他姐姐打球可以一直打下去,直到自己累了位置,简直在我心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平时我们都往墙上打,等到周末,回到林森爸爸的单位,或者我舅妈的单位去打。刚开始大家都不怎么会,发球主要是侧旋,如何接侧旋简直困扰着所有打野球出身的所有初学者,只能看对方发球时拍子向左转,自己接发球是便向右转,靠方向来克制对方的旋转。那时候称霸球台有两个法宝,一是发侧旋,二是扣球。谁会扣球谁就是老大。这样的日子大概一直持续到小学结束。

3、班级高手。自己小时候打球主要是等舅妈值班时,带上小伙伴到他们单位去打。初一暑假补课,补课的地方有一个乒乓球台,一下课大家便一窝蜂的涌上去打球。课间打乒乓球成为唯一支撑我去上学习班的动力。那时正是99年,45届世乒赛刚刚举行,全国上下一片乒乓球热潮。我们同学间也掀起了打乒乓球的“热潮”。那时我家刚搬到新家,认识了新的邻居付宝。他是我们学校的高手,是我第一个“老师”。是他把我带入了“左推右攻”的快攻乒乓时代,并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接发侧旋球问题—–直接大力推就好。我们也有了新的“球场”宜安镇家属院。每周末下午我们都会聚到那里打球,分队打团体赛。也认识了一群乒乓球好友,现在好多已经成为市里的高手。为了提高自己的球技,我用自己的压岁钱130元,利用一个不上课的下午和梁猛跑到河北日报社旁边的卓隆体育沾了我自己的第一个“全面型”(五夹)球拍–“郗恩庭”。当时以为那就是国产最好的球拍(好无知啊)。新球拍打出来的球果然不一样,面材很弹,轻轻一用力便过网了。于是我便开始苦练球技,周末到家属院打团体赛,放学到一个位于地下室的球馆打球,有时候还和付宝在他家加练。很快我的水平“突飞猛进”已经成为班里的前两名了。而我的球拍由于开胶不会沾,冲动半价卖给了同学,又从另一同学那里低价买入了一支进攻性(七夹)的“郗恩庭”。那时,我唯一的目标就是打赢付宝。

4、走进弧圈时代。高中在正定中学上学,课程紧,加上看同学都是刚打乒乓球,没有合适的球友,便一直没打球。只是利用一个下午教育了下班里自以为打的很好的同学,高过网就扣,树立了下自己在班级“乒坛”的地位。于是01-7就有了,我在某个下午乒乓球打遍全班的传说。
上大学后,第一年自己拿了一等奖学金1000元,第一件事便是用这笔钱买支专业球拍。本来去店里是想买刘国梁直板专用的斯蒂卡CL的,无奈当时哪个店里都没有,就顺手买了个之前在网上看到很熟悉的亚萨卡YE,蓝色的手柄,圆月弯刀般漂亮。于是正手省狂3,40度,反手随便配了个,兴冲冲的就回了学校。到学校一试才发现,跟自己想的一点也不一样,自己想要的是那种很弹的,轻轻一点就过网的硬面材底板,而这只推球几乎不走。网上重新百度发现这是只弧圈板,我开始下定决心学习弧圈球。

就在那时,我在学校球馆认识了老乡池小亮,他右手横握球拍,手拿一支亚萨卡YE-3D。正手攻动作相当标准。在旁边看球的我,不由自主的上前聊了起来,发现是老乡后,便像有了一个知音一样,从初中之后,再也没有那么舒服的找到合适的球友练球了。如果说付宝作为我的“启蒙老师”把我带入了左推右攻的快攻打法直板入门的话,小亮就是带我走进了弧圈时代。当看着球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落到对方球台并急剧下坠,而对方毫无反应的话,那种感觉只有拉弧圈的人才能体会。这让我有了一种新的感觉,原来乒乓球还能这么打。那时拉弧圈只是自己瞎拉,只动大臂。假期回家后,受初中球友杨磊的点拨,知道了蹬腿转腰收小臂。知道这些便开始了自己苦练,有了新的快乐。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很快自己已经大学毕业,并到郑州读研了。我又需要在学校球馆寻找新的球友,新的“知音”。在学校的球馆里,我认识了张亚坤,王旭。两个水平相当的高手。这时,我们的练球已经成为正手攻,反手攻,发抢等简单的战术练习,偶尔还练一练多球。读研的假期自己有大把的时间,而郑州是个乒乓氛围很浓的城市,在城市每个区都有好多业余俱乐部。在精英网上,我知道了精英天下俱乐部,利用暑假自己有时间就到俱乐部打球。而就在俱乐部又使得我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在学校自己是学校的高手,练习两年校研究生比赛男单第一,而到了俱乐部自己被打的找不到北。自己引以为豪的正手攻,正手弧圈,在这里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一是正手攻动作不规范。二是拉弧圈步伐动作问题,导致稳定性差,没有第二板的连续性。经过连续自己这时候已经能在比赛中应用弧圈技术了。而这时自己也终于能完成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战胜付宝了。

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工作两年了,重新回到了石家庄。在单位又需要重新寻找球友了。这时候,别人再和自己打球都会说,你是不是练过?因为自己的正手攻已经比较正规了。自己突发奇想,又没有合适的球友,为什么不去专门练一练球呢?在网上发现离单位不远的科技大学内,有教成人乒乓球的–佳奥乒乓球俱乐部。在这里,自己终于见到了什么是专业的,蒋教练是从安徽省队下来的,那步伐,那爆冲,让我目瞪口呆。自己开始了跟蒋教练的学球之路,慢慢的自己的弧圈球动作更正规了,能拉不定点弧圈球了,学会推侧扑了,步伐更好了,不再怕对手给正手大角度了。正手弧圈球有了连续性了。

自己一路走来对乒乓球有了自己的认识,一是,学乒乓球要打好基本功,基本功比打野球开比赛更重要。二是,步伐是直板选手必备的素质。三是,有钱换上千的拍子,不比请个教练练一练更实在。最后,有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一起练球的球友,太幸福了。

这就是截止到目前,我的乒乓之路。乒乓球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必将继续伴随着我,充实着我的生活,为我的生活增添一丝色彩。
1313传说中的YE